今天小提琴的課程主講:『如何拉出兩個音型一樣的八分音符(短音)』

兩個八分音符通常是為一拍(依拍號不同而異),而要拉出這一拍中的兩個音符分為上弓法與下弓法;下弓受重力牽引,自然可以拉出頭重尾輕(或稱有頭有尾)的音符,而上弓剛好相反,必須預先施力將弓下壓,咬住琴弦後、反向上推,才能拉出有頭有尾的音符,剛好跟下弓相違。練習的目標在於『上弓與下弓的兩個聲音聽起來必需得一致』,才算得上是理想。

課堂上老師的比喻是:『拉出來的聲音要像蛇一樣,也要看得出那邊是蛇頭、那邊是蛇尾』馬虎不得!

至於為什麼要把小提琴的聲音拉得『有頭有尾』,還是牽涉到自然界發聲的物理原則,一個聲音起始之初,一定是由大聲到小聲,最後乃至消失,倘若拉琴的聲音違反了這個原則,聽起來則會使人心動盪不安,就不悅耳了!因此所謂的『規則』還是擺脫不了『好聽』這個大範疇。

或許違反了這種規則,也是為某部分人所接受,但若要達到『好聽』的水準,則所謂『規則』必然還是落在大多數人對音響效果的期待上。

 

第二個大課題就是:『拉長弓的穩定性』。

課堂上我們用滿弓(用盡整把弓毛)來練習拉A空弦。許多同學(包括我在內),在下弓過半之時弓會開始跳動(抖動),顯得聲音很不穩定。老師說這是一個大課題,包括拉琴好幾年的人都不斷會遇到這個問題,並非初學者獨然!是時時刻刻都要去練習、注意的地方。老師也說許多從小開始學琴的人,還需拉上半年的空弦,穩定了右手之後,再開始練左手!

 

至於老師提供的方法是:『左邊系統(*1)要穩定,穩定代表了自我價值的定位、我是如何看待我自己及自我的信心;而右邊系統(*2)要放鬆,放鬆到可以倚賴在左邊系統之上,讓拉出來的音色溫潤、自然(簡言之就是要練到:將弓放在琴弦上是輕鬆、自信的)。

若右邊系統能放鬆,代表了我們做人處事圓融、不跟人硬碰硬的的意象。亦不要刻意抬起右肘拉弓,擺出一個攻擊性的姿態,這樣一來在下弓的時候右手臂就無法完全得到伸展了。』

老師亦常用這種『擬態』或『形象』來做比喻,試圖將抽象的聲音具象化!

 

第三個課題是:『影響音型的三個因素:弓速、壓弓力道及弓擺放的位置。』

正因這三種因素的配置比重不同,造就了音色的千變萬化!

 

(*1)左邊系統包含夾琴、左肩、左上臂、左肘、左前臂、左手指乃至左腳站姿,是為整體重心擺放的位置。

(*2)右邊系統是指右肩、右上臂、右肘、右前臂乃至持弓的手指及弓本身。


艾傑  100年10/25(二) 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艾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