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這4、5年來,我開始注意到音樂界出現一種現象,那就是『素人』的崛起。這邊談及的『素人』並不是電視上爆紅一陣子就消失的那些人;這邊提到的『素人』是指對音樂懷有夢想,但因為現實、環境…等等因素,而暫時放棄掉夢想的這些人,他們就存在於你我的身邊,不要懷疑,這樣的人還非常地多。

 

大約10年前,台灣音樂還十分貧瘠,我說『貧瘠』是一種『壟斷』的意思。你想想,找老師學習要錢、買唱片、買教材自學要錢、買樂器要錢、租練團室要錢、錄音室也要錢,而且還所費不貲。簡言之,家裡多少要有點『斤兩』才能負擔讓小孩子去學音樂,在這種環境下不僅讓想接觸音樂的人『望之卻步』,更是『不得其門而入』!

在當時,網路資訊雖已開通,擺脫了數據機的世界,但頻寬不夠、網路上的資訊相較於現今也還是很缺乏。

綜觀上述兩點就是『經濟』與『知識』的落差,讓音樂學習、創作並不普及且離人們越來越遠,好像只有『天之驕子』才能得到這種榮寵。

台灣在西元2000年前後,搖滾風氣愈盛,出現了各種樂團:五月天、四分衛、強辯、閃靈…樂團,當然還有其他好多好多的地下樂團,於是我們就對樂團又賦予了一種既定印象:『酷、技術好、有發片、能打歌、有唱片公司包裝及宣傳』(*1)

年紀稍大一點的朋友,因為文化背景迥異,也許會覺得這樣的音樂聽不慣、也不適合自己,找不到自己『心裡渴望的聲音』,於是就更埋沒自己的『音樂夢想』了!

也因為以上這些因素,讓『生活即創作』不斷漸行漸遠了…。

 

這幾年社區大學的成立加上許多各種專業領域的老師的加入,讓這種『經濟』與『知識』的壟斷現象,慢慢得到解放,當這些『素人』能以合理的學費得到想要的專業知識,於是夢想又重新啟動了!

 

你以為社區大學都是在辦『老人聯誼』或『年少失學的老人會』嗎?我可以大聲說一句:『You’re so wrong!』,但我當時的確有這種想法。我抱著好奇心第一次進入社區大學的時候,是民國96年,當時我29歲,我還很堅信我一定是全班最『少年』的,雖然我還會有點擔憂:『我不懂怎麼跟老人家溝通阿~』,但我還是硬著頭皮去了,最後證明我的想法是錯的,因為許多年紀跟我相仿或甚至小我好幾歲的人大有人在哩!

 

總而言之,在社大裡面不論各行各業、年齡大小、社會地位高低,只要在同一班就都是同學,大家因為都有強烈的學習慾望、有著共同的目標,因此也培養了濃厚的『革命情感』,學習的路上我們不僅都是好同伴,日常生活中也變成了好朋友!

 

現在可以見到有許多素人團體慢慢地冒出了頭,許多變成街頭藝人去外面接表演、賺外快,也有些甚至參加比賽得到不錯的成績,慢慢讓這些素人的『夢想成真』!

因此不論是第二專長的學習、各類型創作、打擊、合唱、演奏、木工、水電、運動、語文、攝影、書法、舞蹈、自行車運動、植物鑑別、寶石鑑定、親水活動乃至樂器製作甚至造船,太多太多課程可以『玩』了…。

 

話說回來,知識的流通與解放有什麼好處,才是比較值得深入探討的。我認為最大的好處在於『公民生活水準的提升』及『人際關係的建立』。不要小看這兩樣東西喔,它真實地可以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充實而快樂。

『公民生活水準的提升』的具體體現在於『生活智能的提高』,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,很多專業技能不再是『想學而不可得』了;而『人際關係的建立』的具體體現在於在於『共同學習的向心力』,它可以讓我們在學習的路上得到同伴的鼓勵與支持。

 

總之呢,知識傳遞的型態已經在轉變,說得稍微再白一點,也就是原先具有專才的人『下放』了他們的專業知識給大眾;以前常聽大家說的『人要具有一技之長』好像已經有點不太夠用;在豐衣足食之餘,我們是不是也要再尋找自己『塵封已久的夢想』,它讓變成我們的『第二專長』或是『第三專長』呢?

 

我樂於不久的將來即見能到有這麼蓬勃的一天!

 

楊艾傑 寫於100年12月23日 凌晨07:26

 

*1.本文提到的所謂唱片公司行銷、包裝等等,是以觀眾能看的見的『曝光率』而言,我相信樂團在成名之前都要經過一段很刻苦、很Indie(獨立製作)的過程,最後才能得到商業的幫助。

arrow
arrow

    楊艾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