樂聞樂思/自學的重要

音樂家鮮少出身富貴,藝術也往往來自貧困。然而,若是匱乏不足,甚至連基本教育都有所欠缺,他們又如何獲得知識學問,不讓自己成為文化文盲?

答案很簡單,就是自學。

李斯特就是一例。除了音樂,從小忙於練習演奏的他並沒有受到正規教育。但李斯特的好奇心與求知慾,以及對藝術源源不絕的熱情,則讓他努力自學,從查字典開始,一步步掌握各國語言,大量閱讀文學、哲學、藝術各方面著作。1832年,二十一歲的李斯特在寫給友人的信上就曾說:

「過去兩周,我的心和手指工作到像是失落的靈魂。荷馬、聖經、柏拉圖、洛克、拜倫、雨果、拉馬丁、夏多布里昂、貝多芬、巴赫、胡麥爾、莫札特、韋伯圍繞著我。我瘋狂地閱讀、思考,把這些知識全吞下去。此外,我每天仍得練習四、五個小時(三度、六度、八度、顫音、重複音、終止式等等)。啊!如果我最後沒有發瘋的話,你將會在我身上看到一位真正的藝術家。」

如此熱情與自修,使李斯特具備深厚文藝素養。當年他和達古夫人(Marie d’Agoult)相愛,原因也包括兩人在文學藝術上討論甚歡。他們私奔旅行期間,李斯特不是練琴就是讀書,更從山光水色、建築史蹟、藝術作品中印證閱讀,給予他更深刻的感想與思考,成果就是結合音樂與文學的《巡禮之年》(Annees de Pelerinage)。

李斯特在描寫客觀景物之時,也刻畫人性內心世界的豐富層理。他選材廣泛,自然風景、人性現實、民間素材、文學故事、宗教情懷、自我思索、哲學思辯等等,全都被他寫入音樂。樂譜上李斯特引用諸多文學作品段落,進一步解釋作品標題意涵。比方說其中〈暴風雨〉(Orage)一曲,標題可以是單純的天氣描繪,但加上拜倫《哈洛德遊記》文句後,內容就有明確文意指涉。因此演奏《巡禮之年》不只需要卓越技巧,更需要涉獵文史,方能真正體會李斯特的作品精神。

自學有成的不只李斯特,還有德布西。出身平凡又早早考進音樂院的他,也沒有受過什麼正規教育。但在音樂院學習時,他總是狼吞虎嚥地閱讀,總是不厭其煩地查字典——日後,德布西能以樂評聞名,能參透象徵主義最曖昧幽微的文學意境,正是來自這段時間的自修。他的歌曲總是構思新奇且鞭辟入裡,而那震古鑠今的《佩利亞與梅麗桑》,德布西花了九年時間苦心譜寫的歌劇,更是最偉大的證明。

說到底,自己的人生,自己負責。把父母老師怪死了,那不背不學的單字,不會就是不會。在這搭錯車都可索取「誤乘證明」的時代裡,如何還能自我要求,需要的,或許不只是清醒的頭腦而已。


 

【2012/06/24 聯合晚報】

http://www.udn.com/2012/6/24/NEWS/READING/REA8/7180307.s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楊艾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