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今年國曆8/10是農曆的7/1,也是邵族傳統的『拜鰻祭』,共持續三天至農曆7/3為止。
邵族因其特殊的歷史變遷,由打獵、農耕轉為魚撈、觀光。
3.4百年前邵族在阿里山附近從事打獵與耕種,後有追逐白鹿而遷徙至日月潭附近的傳說。
日領時期,又因為日本人在日月潭蓋水壩,使得湖水面上升20餘公尺,淹沒居民原有住所。
因此居民便漸漸發展出魚撈技術,捕撈到的鰻魚也成為邵族的經濟命脈,更成為邵族的守護象徵;
至近期10餘年更轉型為蓬勃的觀光業。
邵族人目前約僅存5~6百人而已,多居住在魚池鄉德化村(Barawbaw)是為數最少、漢化又最深的民族,因此文化上的保存更為至要。
邵族屬於父系、泛神論者,凡事物皆有神靈存在;守護神除了祖靈以外尚有貓頭鷹、畫眉鳥還有上述的白鰻魚等等。
這次我在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潭待了五天,
從他們祈福、做鰻(糯米製,類似麻糬)到拜鰻結束,除了觀賞到日月潭變換百端的日夜景色、對邵族的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外,也認識了當地袁姓、石姓的各位朋友與頭目,實在是知性與感性外加爆笑(因為阿平叔模仿秀的關係^+++^)的一趟旅程。
感謝並祝福你們,我的朋友。

本次路線由台北搭高鐵南下至台中烏日、於高鐵轉運站搭客運至水社碼頭,最後再搭
環湖公車至德化社。▲

魚池鄉到了▲

水社▲

德化社碼頭▲

德化社碼頭▲

德化社碼頭-四手網▲

日月潭▲

日月潭▲

日月潭▲

日月潭▲

日月潭-環湖步道▲

德化社毛家-該家族主司祭儀▲

石家 石倉豐-時任頭目▲

袁家 袁百宏-準頭目▲

石家頭目的 娘親大人▲

狩獵刀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德化社碼頭景致▲

祭祀-拜公媽籃(相當於漢人的神主牌,籃內有祖先留下的衣物)▲

祭祀-拜公媽籃▲

公媽籃 Ulalaun▲

女祭司(Shinshi)-閩南語稱之『先生媽』▲

白鰻魚(於祭祀儀式時,鰻魚頭頂必須插上紅花,花種不限)▲

白鰻魚▲

儀式結束分送白鰻魚給先生媽和親友▲

做杵的機台▲

放杵的架子▲

當地的土地公廟▲

逐鹿市集(為當地歌舞廳的名稱)的瞭望台(應為裝飾功能)▲

獸皮▲

總統魚▲

『大長簧』(類似藤蔓類的樹枝,但不是藤蔓,可受強力彎曲不易折斷)做的弓(示範者為袁百興-袁家次子)▲

某種漁具,待查▲

傳說中的『大長簧』▲

湖邊(當地人稱海邊)的蟾蜍▲

石龍子▲

竹雞(又名豬雞)▲

邵族的守護神之一-貓頭鷹▲

據說活了20年的老狗...▲

袁頭目次子百興在山上養的狗▲

袁頭目次子百興在山上養的雞▲

『大頭目小米酒』攤位上的『招財雞』▲

光華街上的蟬▲

德化社碼頭的飛鳥(等了5天,在快要回程的前2小時才拍到@@)完美地結束了這趟旅程▲
全站熱搜